六百一十九 形式美与艺术美!(求订阅~)-《巨星从铁锅炖自己开始》


    第(3/3)页

    艺术一类,很多理念是殊途同归的。

    所以有些音乐家学一学其他艺术形式,触类旁通,也是常有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画家也都兼雕塑家,建筑家,甚至是音乐家。

    “那么我问你,你喜不喜欢达·芬奇?”

    “.......喜欢!”

    布里克脸开始黑了起来。

    “那《最后的晚餐》,您喜欢吗?”

    李文音笑了笑。

    拿出《蒙娜丽莎的微笑》很明显就有点欺负人了,而且关于这个画作,需要探讨的东西过多,很容易越辩话题越多。

    但《最后的晚餐》,就很生动形象的体会到了“形式美”。

    “在我们华国,信仰基督的人不少,但跟总人数相比很少。”

    李文音笑着顿了顿。

    “甚至于了解《圣经》上故事的人也非常少,但这幅世界名画,《最后的晚餐》,我们华国的观众看了以后,也能感受到这幅画有种迷之美感。”

    “画作讲究对称,但绘画中绝对找不到完全严谨的对称,大多数都只是大致对称。”

    李文音的话,开始让布里克愈发处于下风。

    “但拿达芬奇这幅《最后的晚餐》来说,整体画中人物的体积偏左,那么人的注意力就会偏向右边,这就是不对称中的对称,不平衡中的平衡,是美学中形式美的重要表达。”

    “即使是不了解画作内容的人,看到这幅画后,一样会感叹于这种自己并不知道的形式美。”

    “当然,很多名画都是如此,像是我国山水画一般。”

    “像是著名的《赤壁图》,这幅偏向于风景的画作,山与船的体积偏右,那么为了达成对称,它的远景就会偏左,形成一种感官上的对称!”

    “音乐其实也是同理,甚至于说,在音乐上,形式美的影响是会更大。”

    李文音的话,让不少音乐家连连点头。

    形式美确实非常重要,但艺术美同样重要,即使是到今日,在双方谁更重要一些的辩论上,很多学者依旧争执不下。

    双方的这场争论,是可以让这些音乐家们收益良多的。

    “比如音乐上的基础,律,便是基于最符合自然科学的一种定调。”

    “其次,延伸到成品,即将这些音,变为曲的过程。”

    “首先,音与音的递进,每一个乐段的开头结尾,和谐是永远离不开的论调,紧接着,音与音的对比,对称,和弦与重音之间的均衡,和弦与主体旋律,或者复调与主体之间的均衡,这些元素构建出的层次,起音与收音,和弦终止式的呼应,乐段与乐段中的衔接与延续,都是很重要的。”

    李文音将音乐中的形式美学准则说的很详细。

    “而这些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形式美学中,也注重独特性,即突破原有规律,标新立异,引人注意的小惊喜,小亮点,比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里的那不勒斯和弦的运用,这也是一种相互比较而形成的独特形式美。”

    “与曲子呼应的配器所构成的音乐色彩,也是形式美的一种。”

    “这些形式美的元素,构建了一个曲子,你会发现,这样的曲子打动人完全没什么问题,观众对于这类曲子的美学感受,其实就是形式美,哪怕观众不懂乐曲在写什么,但就是会感觉到美感!”

    李文音耸了耸肩。

    “就别说国外了,就比如我写的一些流行歌曲,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在唱什么,但粉丝们很显然就是觉得好听,听不懂也觉得好听。”

    “哈哈哈哈!”

    周围不少音乐家们都笑着摇了摇头。

    其实,李文音的说法很好理解。

    所谓“音乐无国界”其实就是指的形式美。

    因为,不看翻译的情况下,根本听不懂外国的歌。

    但即使是这样,也会爱上,是为什么?

    旋律?

    是,也不完全是。

    或者应该说,是被歌曲的“形式美”所吸引的。

    比如,有的人喜欢异域风情的歌曲,那些来自外国的独特民族音阶,不正是“形式美”么?

    包括华国的五声音阶,一段意义不明,表现有些抽象的曲子,只要有了形式美,那么在观众心目中的加工,就会出现无穷多的体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