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这个时候,苏亦才问,“老钱,你们现代文学一共七个研究生啊?那么多?” 12进7,被淘汰了5个,这个淘汰比例也不低了。 不过,七人已经很多了。 钱立群点头,“是的,我们七人都考入了王瑶教授的门下。” “这个人数不少了啊。” “是挺多的。” 一年就收七个研究生,不要说在七八十年代,就算是后世也不多,尤其是文科类的。 从这点来说,老爷子的精力还是很旺盛的。 不过想想也正常。 就好像宿白先生,也收了四个。 在没有限制导师招生名额的情况之下,就看有多少个学生能考入他们的门下。 不过,跟考古专业不同,现代文学是有限制的,不然也不会刷掉五人。 被刷掉的人数,都跟考古专业录取一至,就有点恐怖了。。 从这点来说,苏亦都要感谢自己读的是考古,不然,要是头铁一般选择中文系,那完犊子。 要跟这些大佬抢气运,苏亦好像还真干不过。 不过,相比较钱立群、吴傅辉还有温汝敏这三位,另外的四个,苏亦就很少听到他们的名字了。 从这点来说,终究是北大的名头足够响亮,后世想要在学术史上留名,让后来者能够熟知自己的名字,北大就是起步了,未来有机会,必然要留下北大。 不然,像凌余这样的人才,未来的发展,并没有北大作为平台的温汝敏以及钱立群等人更好。 当然,这也不是说钱立群他们就不是人才了,就好像凌余刚才说的能够在六百多人中杀进复试,还能够拜入王瑶先生的门下,他们每一个人都不是侥幸,唯一的区别就是选择不同了。 他们的之间的竞争,也不是后来才开始,从他们选择北大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存在了。 这帮人起点不同,经历各异,但好不容易重返校园,都很玩儿命,相互之间也不免暗中较劲。 比如,凌余后世最终还是选择返回湖南,成为湖南师大的教授,他是湖南人,选择回湖南,也没有什么不好。 相比较北京,湖南他肯定是更加熟悉。 不过,这个时候,这个家伙显然更加熟悉上海,这不,在得知许婉韵是上海人之后,他就忍不住凑过去。 因为他曾经在华东师大读过书,在场的众人,也似乎只有他有上海待过的经历,得知许婉韵是上海人之后,这家伙显得尤为热情。 甚至在苏亦看来,这个家伙都已经孔雀开屏了。 这个时候,众人都在看戏。 然而,就好像他刚才拿苏亦来当挡箭牌一样,许婉韵都这一手也玩得很溜。 当凌余询问,许婉韵在哪里读书,在哪里工作的时候,许婉韵直接就把苏亦喊过来,“苏亦,你告诉你的凌余师兄,你婉韵姐我是不是华东师大的。” 苏亦也不管凌余现在啥表情,直接说,“婉韵姐,是复旦的。” 凌余啊了一声,“复旦啊,那也不远,都在上海嘛。” 噗嗤。 这个时候,旁边的黄妘萍就忍不住了。 旁边的话不多的沈山也都忍不住调侃,“确实不远,这两个学校不仅都在上海,以前还同出一脉呢,是不是啊,凌余?” 众人又忍不住笑起来了。 这个时候,凌余才收敛起来自己伟人老乡的进攻性,有些尴尬说,“你们这帮家伙都在想什么,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上海老乡,我容易嘛我!” 这个时候,钱立群疑惑,“不对吧,凌余,你这个家伙不是湖南人吗?我一直以为只有吴傅辉是在上海出生呢。” 钱立群不说,大家还不知道一幅东北人模样的吴傅辉竟然是在上海出生。 瞬间,众人又是一阵哄笑。 直到中文系另外两个女研究生过来了,才结束乱哄哄的场面。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