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数载之前下官亦是终南山中一流民,正是得益于朝廷的籍田括户之政方得以附籍蓝田,进而入蓝田官学为乡贡生直至科举中第。籍田括户上足以丰太仓,下足以抚流民,诚为善政” 一口气说到这里,柳轻侯后退两步向宇文融再施一礼,“下官今日此来非为私谊,是代天下流民逃户谢宇文户部籍田括户之善政,谨祝此去平安顺遂” 说完,施礼完毕,柳轻侯奉上早已斟好的一樽酒递过,宇文融深深的看着他又看了樽酒良久后竟是伸出双手接过酒樽一饮而尽,“某现在始信‘文章不足以经国,实干方能兴邦’的确是出自你口。今朝赠别嘉言虽多,唯尔所说最得吾心,有尔适才所言以壮行色,虽万千崎岖亦可去得” 言说至此,宇文融竟是将手中酒樽猛掷于地,高举着双手任酒水淋漓濡湿美髯,苍然宏声道:“五载籍田括户呕心沥血终不为虚妄,苍天有眼,公道自在人心,去休,去休!” 口中说完,他竟是真的就此登车而去,凭空为此次远行平添了几分慷慨悲壮。 一众送行客讶然看着柳轻侯,三言两语动人心,这个年轻的过分的状元郎真真是不简单。柳轻侯则是轻扬着手中的青青柳枝,可惜了九娘子的精挑细选,竟是没用上。 送走宇文融后,柳轻侯又在府中宴了一次客,对象包括王缙、杨崇义、杨达、李叔夜、常建与李白。 宴饮之中柳轻侯给王缙说了王维王摩诘之事,并将自己的名刺给了他一份,劝其若有暇时也不妨到裴府拜会拜会,一并问问王维还京之事。 王缙对此没有多说什么,略一沉吟后名刺还是收了,而后重重的在柳轻侯肩头拍了几下,千言万语尽在其中矣。 至于杨崇义这边说的更多的是扬州的事儿。大唐的丝绸之路共有两条,陆地丝绸之路起点便是长安,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则是淮南道治所扬州,杨家以前一直走的是陆上贸易,现在有意在海上丝绸之路试试水,不管是宫里还是扬州地方免不得要柳轻侯帮着协调。 开元时的海上贸易远远称不上饱和,现在有巨商愿意加入其中扩大唐朝的对外出口是大好事,于公于私柳轻侯都没有拒绝的理由。当下双方商定在柳轻侯走之前先接触张道斌,他这里吐了口儿,才好到扬州市舶使司衙门说话。 常建自回京后气色明显好了很多,比之以前人也雍容了不少,瞅着倒是越来越有味道了。柳轻侯与他说的自然就是寿王。 在他的口中寿王其人淳厚温良,甚至胆子还有点小,虽是当今最为受宠的皇十八子,却从未有什么恶行恶迹。又或许是因为从小在宁王宅中寄养长大的缘故,其人身上没什么纨绔气,更难得的是还不乏同理之心,对待身边人能温煦持礼,亦爱好诗书,与常建可谓志趣投合很是相得。 常建说完,还借着酒意致谢柳轻侯的举荐,而这个消息柳轻侯自己从未说过,他亦是从寿王口中得知。 柳轻侯对于寿王的了解仅限于他被老爹抢了媳妇儿,却没料到常建居然对他评价颇高,不管怎么说吧常建高兴就好,他也就算对得起朋友。 前面几人都聊完后来到自斟自饮不亦乐乎的李白身边,柳轻侯还没开口,李白先就兴高采烈的说起了岐王府里的种种。原来这段时间他已走通了岐王的门子,常常参与王府的文会或是饮宴了。 岐王李范是李三儿最小的弟弟,李三儿对儿孙养猪似的,但对四个兄弟倒还真是不错,好吃好喝好待遇,只要别干政就行。 李范其人好文学,好艺术,好热闹,所以府中常有文会,与玉真公主的文会一道成为长安乃至整个天下档次最高的两大文会,只仅次于宫中而已。 李白混进这个顶级文会成了常客,难怪他心情不错。柳轻侯对这位大爷的态度是只要不“噫吁嚱”就什么都好,当下陪他连饮了三大樽,并含笑听着李白拍打着案几的纵酒狂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