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一座学宫,就要花费齐国大半的财富,那齐国还如何能强军,如何能富民? “江先生…这…如此花费,别说是齐国,就连魏国都承受不住的。”田午面露难色。 江寒哈哈一笑:“没有梧桐木,怎得凤凰来。” “齐候且安心,齐国建造学宫,并非奢华无度的享受,而是一件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大事。” “遍观诸国,也只有齐国能有此壮举,自太公入齐,就秉承了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富甲天下。” “齐候礼贤下士,大齐国的国策几百年如一日的招募人才,为何齐国的人才还是如此稀少?是因为对士人学者的待遇还有待提高。” “如若齐候能修建一处学宫容纳几千学者论学,修建一片宅院能让几千学者居住,让天下人都看到齐候对士人学者的尊重,今日的安邑,就是明日的临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田午思忖有顷道:“敢问先生,齐国要为百家学者提供何等待遇,才能体现出尊重?” 江寒对于田午这个问题早就胸有成竹了,后世的大学里,有教授、有副教授、有讲师、有助教;中学里有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和二级教师。 这种制度就是从历史上齐国的稷下学宫开始流传下来的,一直沿用至今。 “齐候,学者的待遇高低,地位高低要以几点来评定。” “第一,学问的大小,学术的水平。” “第二,个人的威望和资历。” “第三,门下学生的数量和影响。” “天下显学的诸子,齐候当以上卿之礼待之,天下一流学问的名士,齐候当以中大夫之礼待之,其余学问的学者,皆以列大夫之礼待之。” 田午点点头:“除了待遇地位,齐国还应该为百家学者提供什么便利?” 江寒看看田午,微微一笑:“兼容并包,来去自由。” 这句话江寒并不陌生,这是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候提到的一句话。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