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更何况这年头的非沿海地区的百姓,对海里的东西总是有惧意。海里的草也好,虫也好,跟地上的差距太大。 冬素教他们做紫菜饼,直接筐起来晒在海边的石头上,晒干收起来,泡发就能煮成汤。 为防太子党发现幽州做起生意,终止朝廷的驰援,甚至给她扣上一个欺君的帽子。 她和凌墨萧商量,在生意没做大做强,自己的实力无法跟太子党抗衡之前,这门生意给姜家做。 幽州士兵沿海晒海带和紫菜,姜家船直接从海上收,再拉到江南上岸售卖。 不过这得到明年了,因为今年囤的只够幽州城过冬吃。 七月一过,幽州直接从秋渡到冬,八月的风已经是寒意极深,据说漠北有些地方八月就下雪。 沈冬素压根没时间去想生意了,得囤足幽州全城过冬的物资,最重要的三样,柴火、棉衣和粮食。 对普通百姓来说,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排第一。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冻死的人比饿死的人还多! 所以对于冬天极长的幽州百姓来说,囤柴是第一重要之事。 上了年纪的人已经养成习惯,走到哪,一根草,一根树枝,都会随手捡起来拿回家当柴。 有人烟的地方,走在乡村路上,极难看到茂盛的野树枝。农家灶台边长期都有一个闷炭缸。 这一点好像全国都一样,沈家村家家都有,幽州这边也是。 幽州百姓少,但光是军中用柴就要囤很多。凌墨萧说,去年他来的时候,冒着被鞑子发现的风险,派出小队去山林砍柴。 但今年,柴的问题,彻底消失了! 因为我们有了挖之不绝的焦炭,也就有了用不完的蜂窝煤。 而做煤炉的技术已经炉火纯青,照陆云舟的话来说,现在他擀铁皮比擀面皮还轻松! 百姓用的小煤炉一次烧三块,军中用的大煤炉一次烧九块、十二块,还有配套的锅、茶壶。 小煤炉旁边还带一个保温盒,晚上把粥放进去,早上还是温的。 煤球极便宜,普通百姓就算没钱买也没事,能拿工分换。 只要帮军中背焦炭,或是听从调度去修路、搓麻绳、做竹箭等等简单的活计都能换到工分。 一工分就能换一块煤球,有家人的,一家合作,半个月就能囤够三个月要用的煤。 除了能换煤,还能换粮食和棉衣。 幽州不缺柴,最缺的就是棉衣,这年头棉花还没广泛种植,你能相信底层百姓御寒的衣裳,最多是草吗? 就是孤舟蓑笠翁的蓑衣,用蓑草或棕叶编的,出门就靠它来抵御风雪。 再有块羊皮或是狗皮大衣,就算强的。纯棉衣,在光州都极少有百姓穿得起,更别说是幽州了。 幸好长安送来的物资中,就有棉花;光州送来的第二批物资中,有沈爷爷攒了大半年的鸭绒。 然后就是甲四带队去各个山头猎狼,即为百姓提前平狼患,也为获得野狼皮。 但这些连军用都不够,御寒衣裳大头来源,还是姜家送来的成品棉衣。 还有与跟山林中异族交易的皮料子。 反正沈冬素带领整个凌王府的亲卫和下人,忙到九月,终于把全军将士御寒的衣裳做了出来。 本来应该户部送衣裳来的,但户部非说去年送过了,可将士们的衣裳明明都是又薄又旧的啊! 你想跟朝廷讲道理,消息一来一去就得几个月,等你吵架吵赢了户部,棉衣送来,也要明年夏天了。 这个冬天大家早就冻死了! 所以庞先生负责跟朝廷吵架,为明年的棉衣做准备,而今年就靠哭穷哭来的物资。 还有跟异族交易皮草,和甲四到处打狼,来做冬衣度过这个寒冬。 但让她为难的是,做衣裳的速度,怎么也比不了,投奔幽州城百姓的人数! 所谓人的名树的影,沈冬素想自谦一下,可事实就是,她这个农女王妃在百姓心中是很有份量的。 以前到了冬天,幽州城的百姓只想南逃。 而今年快到冬天了,幽州城附近的百姓却都往城里跑。 现在不是随便能进城了,但先做工分。 没事,我们做! 一家老少齐上阵,青壮挑焦炭,老人孩子搓麻绳、做竹箭、硝皮子、筛沙子…… 有的是活可干,也就有的是工分可赚,同样,有的是够资格进城百姓。 而这些百姓怎么过冬,都得沈冬素来负责啊! 她愁啊!她焦虑啊!年纪轻轻,还是神医,竟然开始掉头发了。 真想仰天大叫,我就是个打工的啊!为什么要承担这么重的压力? 可看到自家老板,呜呜,太信任自己了。并且,他压力更大。 第(1/3)页